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北京市门头沟区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全域规划、科学布局、全面覆盖”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推广垃圾分类“吹哨人”模式,基本形成了符合门头沟实际的“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区域就地处理”运行模式。
据了解,推广垃圾分类“吹哨人”模式、实现定时上门收集是门头沟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大特点。大部分村镇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垃圾分类电动车队,划片定责并安排专人,利用四桶垃圾收集车,通过走街串巷、上门入户的方式,定时定点收集各类垃圾,并对分类的垃圾进行检查和指导。在收集过程中由“吹哨人”用自身携带的小喇叭广播垃圾分类顺口溜,让垃圾分类方式方法更加深入民心。

垃圾分类“吹哨人”模式始于军庄村。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军庄村把垃圾收集时间定在7:00至9:30以及17:00至19:00。起初,村委会及物业服务企业决定用“大喇叭”提醒村民出来倒垃圾,但村里马大爷提议:“‘大喇叭’虽然声音大,但是扰民,街巷都很安静,我觉得吹哨子就可以提醒村民,响动也不会很大。”马大爷说完,大家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于是该村的“吹哨人”模式就诞生了。

“吹哨人”正式上岗后,四支车队走街串巷,吹哨,一对一向村民宣传分类小知识,做好宣贯工作。起初,车队的分拣员普遍反映分拣工作量大、分拣无法一次达到要求,需要多次分拣。等到再次上岗的时候,马大爷给每个车队准备了壁纸刀,装车前先进行二次分拣,将大量工作分简细化,减轻三次分拣的压力。每一次分拣时,马大爷一边戴着手套分拣,一边现场宣传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投放要求。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加自觉地投放垃圾、提前做好分类。

“吹哨人”从工作的不熟悉到熟练,从百姓的不理解不配合到村民主动配合主动分拣,村民分类意识的不断提升,认知程度的明显改变,村里环境的明显改善,这些都是垃圾分类体系成功实施最有力的见证。
截至目前,全区138个行政村,84个村采用上门收集方式收运,占比达60.9%,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