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礼二十大,扬帆奋进新征程”。为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乡村振兴青年赋能运动,发扬北科大“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北京科技大学孟子居振薪实践团应运而生,并于2022年七月末在河南省信阳市和北京市昌平区展开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将“求实鼎新”的北科大精神带进乡村,将新时代大学生的能量输入到乡村振兴号的巨轮之中。
实践是青年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振薪实践团秉承北科大的求实精神,深入乡村,来到田间地头,果园茶山。在过去的半个月内,振薪实践团来到了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杨集乡的八里堰、固始县方集镇大别山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谭家河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融心茶坊)、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的信阳乡建博览园项目、北京市昌平区崔家镇果园五地展开社会实践。怀揣着对于乡村振兴事业的热忱和求知若渴的心,实践队员在各地进行走访调研、市场分析、观察学习、文化宣传、方案规划等活动,听取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优秀经验分享。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学习,实践团去探索和发现该地的振兴之路究竟在哪,总结成功案例的规律和其蕴含的道理。

“求实”,意为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客观冷静的研究探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7月21日,振薪实践团来到了坐落于大别山脚下的方集镇大别山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这里是由上世纪的老缸窑厂改造而来,这里传承着国家非遗项目古法制陶的工艺。在这个基础上,建成了现在的陶艺产业园。据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计划分三期建设成集文化、旅游、产业等为一体的产业园。在该地的体验和学习,实践队员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能量,感受到了非遗的传承与乡村的振兴是相辅相成的。非遗项目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会,镇域文化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在镇域之间形成坚固的文化纽带,加深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利于地方的长期有续发展。

“鼎新”,语出《周易•杂卦》“鼎,取新也”。为了进一步了解信阳毛尖的种植、采摘、生产、销售、保存流程,振薪实践团于7月29日来到了位于信阳市谭家河乡的融心茶坊,在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进行了“知制茶”、“探茶园”、“学茶源”考察活动。华远贵董事长向队员们细致的讲解了企业文化,他从自己种茶几十年讲起,讲到创办融心品牌的初衷,讲到融心品牌获得的荣誉,讲到融心品牌“梅兰竹菊”四系列的深层含义等。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注意到在茶叶采摘过程中,传统采摘箱只能单一的对单条沟壑茶叶采摘的弊端。为了使茶叶采摘更便利,实践团的队员们发挥在校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和进一步了解采茶细节制作出一种茶叶采摘用便捷调距采摘臂,进而保障了两个采摘手通过简便的宽度调节下,可以使两个采摘手灵活的应对不同宽度沟壑茶叶树进行调节采摘的简便性,进而提高了采摘箱上的采摘手应用在不同宽度沟壑对茶叶采摘的效率,同时也通过调节柱对连接板便捷的调节保障了采摘手调节定位的简易性。目前该采摘臂正在申请专利中。

乡村中,大家已经习惯了很多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这些方式可能已经沿用了上百年甚至千年,在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应当将创新的目光聚焦于缺乏创新的传统行业上。一代代北科人与民族奋进的脉搏一起跳动,奋笔疾书着“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壮美诗篇,留下了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严谨求实、锐意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北科人更应积累更多的财富,将财富用在祖国各处。

除了线下的各地实践以外,振薪实践团着力于线上的宣传,通过直播、发文等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现状,看到振兴进行时,号召广大大学生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浪潮之中。

振薪实践团联合其他各地实践团主办了“茶树+”研讨会,会议上各个实践团汇报所得成果和经验,对于茶产业的乡村振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会后实践队员表示,收获了很多的新东西,对于乡村振兴的路该怎么走有了大致的方向。在这场声势浩荡的乡村振兴事业中,没有人是独行侠,只有大家手牵手,大学生拉起农民手,拉起企业家的手,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循环的富美乡村圈。(常镇 王炳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