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有号召,村民速响应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苏东坡的《浣溪沙·咏橘》生动地描述了柑橘品尝者的神态。在碉楼村柑橘园里,空气中弥漫着让人愉悦的橘香,随意从树上摘下一颗爱媛果冻橙,满满都是香、甜、脆,嫩。一口咬下,肆意的汁水在口腔炸裂。
看着产业园区越做越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民们收入越来越高,碉楼村党委书记唐传彬开心一笑:“大家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8年,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石碾镇党委镇多次邀请农业、林业等领域的专家到碉楼村反复调研,根据土地结构成分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经过多方努力,引进一家农业公司,并确定以碉楼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柑橘种植。
产业帮助碉楼村叩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托起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梦想。然而,一开始的土地流转工作并不顺风顺水,“由于家乡都是一些老同志在家,他们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有着浓厚的感情,很多人都不接受这个想法,宁愿让土地空起,也不愿意你动他。”碉楼村干部李家平说。在经过耐心细仔做工作和开导,终于2018年年底流转了土地3000余亩用于建设柑橘种养循环基地,园区内除了种植沃柑、砂糖橘等柑橘外,还规划建设现代养猪场1个,年出栏5000头左右,鱼塘30余口,充分利用动物有机肥种植水果及发展林下经济,形成绿色立体循环农业经济。
“党政有号召,我们都支持。”村民陈志英说,“前几年的脱贫攻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所以我们相信党组织、相信政府,他们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有了柑橘产业,村里90%以上的土地都利用起来了!”唐传彬说,通过整体引入农业公司,有效解决了村里缺乏技术和致富带头人等问题,破解了碉楼村实施乡村振兴的瓶颈。
入户动员群众
产业兴起来,生活更富裕
“之前我们想跳广场舞,都没得场地,现在休闲文化广场修好了,我们组建了坝坝舞队伍,只要不下雨,我们天天都能跳舞了”,碉楼村坝坝舞队长邓廷容说。2022年,碉楼村美丽新村项目建设完工,新建休闲文化广场1800平方米,并配套完成碉楼村湿地公园建设。
春节过后,天气逐渐回暖,每到傍晚,碉楼村便热闹起来,放学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打闹嬉戏,或在广场打球健身;等到华灯初上,村民们吃完晚饭后,大都聚集在广场或湿地公园,拉拉家常,跳跳广场舞;每年3月份,大片金黄色的黄花风铃木成为碉楼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天都会吸引300余名来自各地的游客拍照打卡。
夕阳映照下,在附近务工的党员赖家良结束一天的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中准备晚餐,和孩子们聊聊学习、拉拉家常。晚饭后,赖家良喜欢出去散散步,跟大家摆哈龙门阵。经历了长期外出务工生涯的赖家良异常珍惜这样的生活,“现在村里的生活环境很好,发展机会也多,我愿意留在家乡。”赖家良在外务工10多年。2019年,碉楼村产业发展日益红火,人气越来越旺,赖家良考虑到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照顾,决定返乡务工,在场镇上开了个摩托车维修店,妻子在店里帮忙,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孩子也不再是留守儿童了。
碉楼村土生土长的村民邓世才,因没有其他的手艺,一直靠打零工和种地维持生活,碉楼村产业园区建成以后,经推荐邓世才在园区开展柑橘种植和管理,每月收入近3000元。其爱人闲暇之余也到园区帮忙,夫妻两人每年收入超过4万元,不仅摆脱了到处打零工找事做的苦,生活也日渐宽裕起来。
在碉楼村,得益于柑橘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赖家良、邓世才一样,村上已有20余名在外务工或打零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务工或创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碉楼村村民陈志英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和老伴儿在家又没有劳动力种地,挽麻线一个月只挣得到一二百块钱,现在把土地‘租’出去,一年就多二三千块钱收入,以后还可以优先在柑橘地里打零工,比过去强得多!”
近年来,碉楼村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带领村民致富,发展壮大建立实体经济,积极推行“农户(党员)+公司+园区”的产业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质量品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2021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同时,在园区的日常维护、水果采摘等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可有效解决碉楼、小湾等周边村600-1000人的村民就业问题,村民月增收2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企业、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抱团发展、共享共赢。
在家门口务工
全民共参与,治理有成效
“您好,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请将车辆靠边停放,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在石碾镇碉楼村疫情防控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点,党员郑文秀正在执勤。碉楼村地处四川省与重庆市的交接地带,石碾镇党委积极探索解决双方在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边界治理中难题,创新“组织联动共强、队伍联管共育、产业联育共兴、民风联塑共治”的“四联四共”模式,积极探索“1334”工作法,坚持党建引领1核带动,聚焦法治、德治、自治3治融合,建立网格服务、沟通协商、联防联治3项机制,做实文体活动、“四讲”评比、技能培训、集中表扬4个活动,以“碉楼—六合”村为中心携手打造两地党建示范点,建立“马家坳花园”新风小院,并于2021年12月在碉楼村成立川渝首个“法治小院”,两地在党建引领下,依托“法治小院”,进一步促进社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综合化解、依法化解、多元化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都说我们是石碾镇的明星村,现在我们的产业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我们的素质也要提高才行。”碉楼村村民秦治祥说。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碉楼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建立起垃圾分类户收集、村监督、镇清运的三级管理模式,营造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绿色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乡风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以前,随处可见农家院坝杂物乱堆、村道白色垃圾随处可见,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清行动”“月末大清扫”等活动,逐步提高了村民的环境意识,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今,碉楼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树环绕,道路整洁,每到春暖花开时,村里可谓“处处是风景,徐徐入画来”。乡村治理也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也有着更美好的期待,“永远跟党走,好日子还在后头!”碉楼村老党员彭光富说。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了,才能把村民们组织起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担当作为,才能激发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人都盼着家乡好,我们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人翁意识,产业起来了,人心更齐整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乡村振兴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碉楼村党委书记唐传彬说。(李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