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州宣恩县晓关乡的烟叶种植地里,杜青成剃着利落的板寸,穿着水洗牛仔裤和沾满泥土的军绿色布鞋,正热火朝天的忙着起垄、施肥,覆上膜,再精心侍弄几个月后,成熟的烟叶就会成为他的“金叶”,带着他和家人走向致富路。
“我的故乡情”
“我生下来就开始‘种烟’了!我是在烟田里长大的。”提及自己的“种烟史”,杜青成语气中透着自豪。杜青成出生于1996年,父母都是老烟农,在山间地头奔波,用一把铁锹铲起泥土,堆出一列列垄田。杜青成自小便帮着家人采烟、编竿,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熟知了种植烟叶的流程。彼时,看着家人辛苦劳作的模样,杜青成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尽力改善这种情况,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2012年,顶着青年人外出务工的浪潮,初中毕业的杜青成逆流而行,选择返乡种植烟叶。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晓关烟叶站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学习技术。
“我们是非常欢迎年轻人回到家乡种植烟叶的。晓关是烟乡,烟叶种植业是这里的支撑产业。由于劳动人口流失,晓关正在通过政策利好、推广种植器械、传授种植方法等手段推动烟叶种植发展,青成回来的正是时候。”晓关烟叶站技术员感慨道。
“我的家人情”
这些年来,杜青成不断学习土壤保育、起垄覆膜等种植技术,每次听说有先进设备引入,就积极联系设备生产商和烟叶站技术员进行咨询,目前已经引入了2台微耕机、2栋卧式烤房以及一栋普改密烤房,凭借设备的助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劳作的压力。
“山里年轻人少,我们雇不到人,都是自家人一起种烟。老婆在镇上当幼师,平常照顾女儿。他是家里主力,和他父母一起管烟田。烤烟的时候忙不过来,咱两大家子人就相互照应,一家一天换着照顾烟田。”杜青成的“老表”田孟情也是乡里为数不多的年轻烟农。
2017年,杜青成结婚了。“现在全家人都在一起,日子也没以前苦了,农闲的时候还能全家一起旅游,我觉得挺好。”提及家人,小伙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家人是他的助力,也是他的动力。凭着家人的全力支持,杜青成放手去学技术、扩烟田。乘着政策利好、技术改进的风,十一年来,杜青成将承包烟田面积扩展到了60亩,成为了乡里的种植大户,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
“我的金叶情”
致富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晓关地形复杂,既有小块平坦的烟田,也有层层梯田,更有株株烟叶夹在坚硬的岩壁间,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咱们晓关的一垄一株烟,片片都是生态烟。有些山坡上的烟田甚至会出现一垄只能栽一株烟的情况。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晓关烟叶站杨站长指着不远处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岩坡感叹。
杜青成却从来没被难倒。“很多问题都能用技术和设备解决。以前要熬夜看着烤烟,现在有了烤房和智能设备,全家人都能安心睡觉了。耕种问题也一样,相对平坦的地方能用微耕机,岩壁间的田我就自己去种,我还年轻,有这个力气。”这一刻,年轻人的朝气和锋芒尽显。
“再不济,实在有困难了还能找烟叶站的老师们帮忙。有问题的时候给他们打电话,人立马就到。有一年我的烟田受到了冰雹的袭击,地上没地方烘烤了,郭技术员马上带着烟夹来帮我了。”杜青成对几乎日日见面的烟叶站工作人员也有着兄弟般的感情。
“去年我家种了60亩,今年继续。靠着种植烟叶,我们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希望更多乡亲能靠着烟叶致富,越过越红火!”对杜青成来说,这片烟田、这堆“金叶”,不仅是他的童年,更是他的未来。(王雪如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