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从事漆器制作多少年了呀”阳光炽烈,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彝欣社区的漆器制造厂里,漆器制作手艺人正一边工作,一边在实践队员的引导下讲述着与漆器的故事。

实践队员采访漆器制作手艺人。吴宇恒 摄
“现在年轻人没有学习漆器髹饰工艺的兴趣,都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守着漆器制作的只剩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了。”阿姨动情地讲道。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申遗成功之地,漆器髹饰工艺却面临着知名度较低,传承人减少的困境。同时,喜德县作为“彝语之乡”,彝绣手艺传承之地,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也陷入了“酒香还怕巷子深”的处境。
漆器、彝语、彝绣都是优秀民族文化,实践队来到喜德,希望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平台,拓宽文化走出大凉山的通道。这支队伍的到来让当地人感到尤为亲切,因为在这块土地上,许多从西华师范大学走出的学子选择了反哺家乡,西华师范大学也具体承担喜德县7所学校为期2年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通过组织学生赴凉山州顶岗支教等方式,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助力喜德脱贫攻坚补短板,启动实施的对口帮扶工程获国培十年省级优秀成果奖22项,精准扶贫、教育帮扶和国培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的对口帮扶工作,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奉献的种子,许多来自凉山的学子更是热情欢迎实践团队的到来。优品扶智小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设计寓教于乐的特色课程,相继开展了红色故事、红歌合唱、新媒体技术、乡村振兴推广课堂等,鼓励彝族同胞走直播新路,在镜头前展现民族特色,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队员带领学生唱红歌。温馨 摄
在彝欣社区与石门村,实践队开展了新媒体家庭小课堂,分发精心制作的新媒体教学手册,旨在结合趣味性与科学性传授实用知识,找准授课人群,以点带面,在“小家”点燃“大希望”。
“虽然是第一次听说‘新媒体’等专业名词,但没想到自己时时刻刻都在使用,这些大学生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也希望能够接受到更加科学的新媒体培训。”上完新媒体课程的村民这样表示。从基本的功能入手教学,结合对彝族文化的宣传讲解,村民们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熟练地借助新媒体技术捕捉家乡的美丽风景,去展现更美好的彝族风貌,也能够尝试去记录古老的非遗文化——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推动彝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实践队员开展家庭小课堂。陈传骏 摄
在实践的不断摸索探寻中,实践队凝练出了“始促”一词,即彝语中“带头人”在汉语中的音译,旨在以农村籍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乡村直播带货与特色种植、打包模式等技术培训,培养乡村“始促”为中间媒介,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当地青壮年,变“输血”为“造血”。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总书记今年7月在新疆考察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响应总书记号召,“优品扶智”团队力求依托彝族民族文化,挖掘“优品”,通过“始促”传递技术,带动知识进彝乡,文化出凉山。
“优品”扶“智”,实践队员与“始促”一直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彝乡绵延的山脚下…… |